首頁
蔣總統中正先生(1887-1975),字介石,浙江省奉化縣人。留學日本振武學校,期間加入同盟會,以革命為志業自許。
民國13年,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5年7月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率軍北伐,17年北伐告成,膺任國民政府主席。
民國26年七七事變,領導全國抵抗日本侵略。30年12月日本突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我國與同盟國一致對日宣戰,就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32年1月和美國、英國簽訂平等新約,廢除英、美在華領事之裁判權;10月與美、英、蘇聯銜發表「四強宣言」;11月出席開羅會議,確定日本歸還東北及馬關條約割讓的臺澎失土;復和美國、英國、蘇聯共同發起創立聯合國。
民國37年當選行憲後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旋因中共全面發動內戰,於38年1月引退。
民國38年12月中央政府遷臺,39年3月復行視事。43年當選第二任總統,以陳誠為副總統。49年國民大會增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連任第三任總統。55年再行增訂臨時條款,連任第四任總統,以嚴家淦為副總統。61年與嚴家淦再度當選連任。
政府遷臺初期,政治方面,開始實行地方自治,至民國48年臺灣民意機關自鄉鎮縣市民代表至省議員,行政人員由村里長至縣市長,均由各縣市公民直接選舉產生。58年起,辦理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民權的行使及於中央政府。
農地改革方面,次第推行「耕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都市平均地權」、「農地重劃」政策,以和平手段達成以均富為目的土地改革。經濟發展方面,民國42年開始實施連續五期之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國民所得增加,經濟由農業轉型為工業,造就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奇蹟。
文化、教育方面,民國55年號召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臺灣成為保有並發揚中華文化的淨土。57年延長國民義務教育為九年,又發展高等教育,造就人才無數。
在外交方面,面對冷戰世局,站在自由國家陣營,爭取國際支持,保衛聯合國席位,後因國際環境轉變,我國外交處境日益困難,終致民國60年10月25日失去聯合國代表權。
民國64年4月5日病逝,享壽89歲。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蔣中正總統文物》係蔣中正於北伐、統一、抗戰、戡亂等時期,所留下的函稿、電文、日記、信件、書籍、輿圖、影像資料及文物等,由蔣之機要人員歷年蒐錄整理而成。該文物最初係1925年蔣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時,交其秘書毛思誠保存之若干文卷整理而成。爾後蔣歷任軍政要職,其隨侍機要人員如陳布雷、俞國華、毛慶祥、周宏濤等,亦將與蔣有關之機要資料隨時整理收存。
1948年冬,政府戡亂失利,蔣中正下野,隨即指示將該批檔案隨中央銀行黃金同艦運臺。檔案運臺後,原暫存高雄,1949年移轉至大溪頭寮賓館,並於翌年成立「大溪檔案室」存藏。因此,外界遂多以「大溪檔案」稱呼該批文卷資料。
1950年後,大溪檔案室除繼續蒐羅、典藏蔣中正相關檔案資料外,也對既有檔案進行整編。整編工作先後由許卓修、秦孝儀等人掌理,除對檔案進行分類,也為部分檔案撰寫重要事件始末。1953年8月,大溪檔案室改隸總統府,由總統府機要室兼理該室業務,檔案仍藏於頭寮賓館,至1979年7月,始由頭寮賓館轉移至臺北陽明山的陽明書屋。
由於該批檔案相當完整,且蔣中正的生涯,歷經民國史上諸多重要事件,因此世界上治相關歷史之學者,皆甚望能查閱大溪檔案。然而,受限於政策及檔案機密等因素,當時只有極少數學者獲准利用。政府解嚴前後,政治環境改變,各機關檔案已陸續開放,社會上對於二二八事件、孫立人兵變疑案到張學良案,皆十分感興趣。對「神秘」的大溪檔案的開放,更是殷切期盼。在民間、學者及立法委員等的催促下,1995年2月,總統府機要室與國史館協商移交機要檔案事宜,國史館擬定「國史館典藏管理機要檔案辦法」,並成立「中興計畫」的臨時任務編組,協調各處室,投注相當人力、物力,完成移交工作,並展開檔案整理事宜,包括建立全宗號、分類立宗、編制目錄、排列、微縮和清理。同時,將機要檔案正名為《蔣中正總統檔案》(簡稱《蔣檔》)。1997年初,《蔣檔》陸續開放,被稱作「史料解嚴」,國內、外學者趨之若鶩,帶起一波史學研究熱潮。
2002年以後,國史館配合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整合檔案、照片、圖書、視聽、器物等類型史料,配合「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的通過與實施,將《蔣檔》改稱為《蔣中正總統文物》。而今,過去難以一窺堂奧的珍貴史料,在國史館的數位資料庫中(http://ahdas.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凡通過准駁,皆可自由查調,盡情閱覽。
《蔣中正總統文物》全宗號002,經過數位化,區分11個系列,依序為「籌筆」(01)、「革命文獻」(02)、「蔣氏宗譜」(03)、「家書」(04)、「照片」(05)、「文物圖書」(06)、「特交文卷」(07)、「特交檔案」(08)、「特交文電」(09)、「器物」(10)、「其他」(11),計文件3,606卷,圖書415卷。經過細部編目者,籌筆有18,038件,革命文獻有16,514件,家書有1,253件,照片有50,798件,文物圖書有9,759件,特交文卷有5,715件,特交檔案有75,531件,特交文電有141,783件,其他有9,463件,總計328,854件(統計至2017年3月)。就數量來說,特交文電最多,其次為特交檔案,家書最少。(圖1)
貳、文物內容
一、籌筆
籌筆係《蔣中正總統文物》第1個系列,為蔣中正親書之函電或諭令的手稿,內容多為蔣對於重要政治、軍事案件之籌畫,檔案時間起於1923年8月,止於1972年6月。
檔案編排方式,係依時間先後整齊排比,共分成北伐、統一、抗戰和戡亂4個時期(副系列),共291冊,另有拓影本135冊。
(一)北伐時期:自1923年8月起,至1928年12月止。
(二)統一時期:自1929年1月起,至1937年7月止。
(三)抗戰時期:自1937年7月起,至1945年12月止。
(四)戡亂時期:自1946年1月起,至1972年6月止。
二、革命文獻
革命文獻係《蔣中正總統文物》第2個系列,為依記事本末體編纂而成的重要文獻彙編,時間起自1923年6月,止於1952年4月,共計167冊,與籌筆一同,分成北伐、統一、抗戰、戡亂4個時期(副系列),各時期又有多個案卷。每一案卷係以事件為主題,將相關重要文獻如函電、手令等加以編排而成。每案之前附有整編人員撰寫之事件概要,簡述事件始末。
革命文獻的編排,先以時間排列,再將相同事件的檔案彙編在一起。惟近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管局),推動其政治事件檔案集中典藏管理之政策,因此移轉抽走本館革命文獻中,與二二八事件相關的2卷。降低《蔣中正總統文物》之完整性,建議查閱者自行留意。
三、蔣氏宗譜
《蔣中正總統文物》第3個系列為蔣氏宗譜,共7套48冊,分別為《民國七年重修本》(4冊)、《民國三十六年重修本》(6冊)、《回圖蔣氏宗譜》(10冊)、《宜興大成蔣氏宗譜》(10冊)、《梅潭蔣氏世譜》(14冊)、《硤石蔣氏支譜》(2冊)、《武嶺蔣氏先序考》(2冊)等。
四、家書
第4個系列為家書,內容為蔣氏致家人、親友書信之錄底,以寄發對象分類,分成「致宋美齡」、「致蔣經國」、「致蔣緯國」、「致親友」、「致蔣孝武」、「致蔣孝勇」及「蔣經國家書」等(副系列)。其時間最早為1926年元月,最晚為1969年元月。總計共19卷。
五、照片
第5個系列為蔣中正照片,共有50,798張,涵蓋時間自1908年至1976年8月,包括蔣中正一生的重要經歷,提供其完整的個人照片影像紀錄。國史館依照片內容性質,分為:總類、典禮集會、巡訪慰問、演習校閱、接待國內賓客、接待外賓、接待僑胞、友人僚屬、生活留影、蔣夫人宋美齡輯集、逝世與紀念活動、其他等12主題(副副系列)。
六、文物圖書
第6個系列為文物圖書,含稿本及刊本共458冊,如《事略稿本》、《困勉記初稿》、《蔣主席傳記》、《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蔣介石先生四十以前年譜》、《蔣主席文抄》、《自反錄》等書。其中的《事略稿本》,接續毛思誠編纂的《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為年譜長編性質的著作,時間起於1927年,迄於1949年,國史館已將之全部掃描出版,共82冊(另出版補編2冊,原件藏中國國民黨中央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困勉記初稿》等書,為蔣中正的日記分類摘抄,國史館皆已打字出版,並建置數位資料庫提供全文檢索(http://210.241.75.204/drnh/),題名《蔣中正總統五記》,共6冊。
七、特交文卷
第7個系列為特交文卷,包括親批文件和交擬稿件兩部分(副系列),時間起自1927年元月,止於1965年元月。檔案編排方式,以時間為序,依次排列,共計72冊
八、特交檔案
第8個系列為特交檔案,收入之文件無特定主題,文件型式也不一致,內容包括簽呈、函札、電報、會議紀錄、各式報告、名冊、信件、書籍、手稿錄底、手令登錄等。可分成分類資料、一般資料、黨務等三部分(副系列),前二者共有1,077冊。此一系列所含資訊豐富,為《蔣檔》相當重要的部分。分類資料為內容具體明確之檔案,主題涵蓋政治、軍事與中日戰爭等;一般資料則不依內容分類,僅依照時間順序編列而成,檔案起訖時間為1925-1958年;黨務資料於1989年前後,總統府機要室為貫徹黨政分際,將《蔣檔》中的黨務類資料移交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因此這批原屬《蔣檔》特交檔案的資料,並未於1995年自總統府機要室移轉至國史館。2015年,國史館與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合作,將藏於黨史館的黨務類資料數位化,二館並同時開放各界利用。
九、特交文電
第9個系列為特交文電,數量最多,係以事件為主題,精選蔣中正與各方往返之重要電報彙編而成的檔案。區分為4個單元:領袖事功、日寇侵略、共匪禍國及俄帝陰謀(現屬4個副系列),共計436冊。
十、器物
第10個系列為器物,包括勳章、獎牌、紀念品、印章、紀念肖像、畫作、書法、攝影,以及禮品。舉例如「總統之印」(圖3)、「空軍司令印」、「陸海空軍總司令行營印」、「蔣中正印」名章、「還我河山」總統騎馬像、蔣宋美齡繡像、「民族救星」紀念鼎、象牙雕船、一等大綬雲麾勳章、一等大綬寶鼎勳章、美國特殊功績勳章證書等。
十一、其他
《蔣檔》自開放及至數位化之後,國內外已有眾多學人參考利用,發表無數論文、專著。然早先數位化者,僅1至9個系列,此實非《蔣檔》全貌。《蔣檔》尚有「其他類」,以整編較遲,未獲充分利用。國史館現已整理完竣,定為系列第11「其他」。包括總統事略日記、籌筆、淞滬抗日戰役史材、張羣先生文卷、史料整編、文電登記簿、綜合等(副系列)。
嚴總統家淦先生(1905-1993),字靜波,江蘇吳縣人。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
民國28年8月任福建省財政廳長,首創田賦徵實,並為中央採用,通行全國,對於戰時軍糈民食之供應裨益甚多。
民國39年1月,擔任經濟部長。3月,轉任財政部長,實施稅捐統一稽徵條例,釐訂財政金融政策,確立現代預算制度。43年,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及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46年8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美援會主委及經安會副主委,籌劃經建計畫,有效運用美援,穩定幣值。47年7月,再任財政部長兼美援會委員,推行改善投資環境、獎勵投資、促進外銷等重要方案,並推動十九點加速經濟發展計畫,促成臺灣經濟起飛與成長。
民國52年12月出任行政院長,入主中樞,策劃大政。55年5月,又獲提名,當選中華民國第四任副總統,仍兼行政院長。
行政院長任內,雖逢美援停止、失去聯合國代表權等衝擊,仍推動完成兩次四年經建計畫,投資大幅增加,外貿快速成長,民國59年臺灣開始呈現出超,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0.7%,物價上升3.7%,首先達成各國所追求的經濟成長、物價穩定的雙重目標,被國際譽為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奇蹟」。為促進臺灣總體經濟的發展,推動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輕工業,於55年12月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區,此為全世界首創,成功吸引國內外業者投資,大幅拓展我國工業產品的外銷市場。
民國61年5月,連任第五任副總統後,立辭行政院長兼職,力薦副院長蔣經國繼任。
民國64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逝世,繼任為第五任總統,協調整合國內政經情勢,維繫憲法的運作與尊嚴;全力支持蔣經國院長推動十大建設,拓展對外經貿,提高國民生產毛額,獎勵設置資金與技術密集的新竹科學園區,使臺灣成為新興工業地區的楷模。
民國67年5月19日任期屆滿,82年12月24日病逝,享壽89歲。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1993 年 12 月,嚴前總統逝世。次(1994)年,家屬將官邸存放經年的經濟部、行政院時期舊檔案文件移交給國史館。當時本館同仁負責前往官邸進行徵集。1998 年 10 月,嚴家淦先生三公子嚴雋同來電,表示願意將其住所有關嚴前總統之照片、錄音帶、錄影帶等史料移交給國史館。10 月 19 日,本館同仁再前往府邸徵集,潘振球館長亦親邀嚴雋同蒞館參觀典藏,並引介本館檔案庋藏之狀況。然當時該批移轉文物,計有錄音帶 152 捲、錄影帶 232 捲、勳章 46 枚、證 書有 1 冊又 72 張、言論集 66 冊、記事本 34 冊、唱片 34 片、新聞剪輯 1 包又 30 冊、紀念牌 70 個、書畫有 78 幅又 5 對、紀念品 115 件,以及大量照片(計 120 冊又 707 張、63 幅、3 組幻燈片)。
上開文物入館後,本館即由專人負責整理進行編目,在 1999 年間陸續完竣, 並分別列印清單,正式移交當時本館史料處(今審編處)典藏。同時,也將清單送交嚴家淦總統家屬嚴雋同存查。當檔案編目整理完竣後,隨即開放閱覽,供民 眾申請調閱。至於,該批嚴家淦總統文物之數位化狀況。自 2005 年開發史料作業管理系統後,歷經兩年時間,本館各大宗檔案目錄陸續建置完成,包括檔案文件,開放供民眾閱覽,並在網際網路均可隨時進行目錄查閱調檔。2007 年以《嚴檔》為數位化計畫目標,2007 年 6 月 12 日,獲得嚴雋泰先生的同意授權,即開始進行該批文物的數位化工作,包括文物 2D 拍攝、錄音、錄影帶轉存、書畫裱褙、照片掃描等步驟,相繼完成。2011 年,以進行文件掃描作業,並於 1 月 3 日在網頁公告先暫時停止原件的調閱工作,直至是年 7 月初始完成數位化作業,並於同月 11 日公告重新開放閱覽。今民眾不僅可隨時隨地上網查閱目錄,並可在本館官網調閱全文數位圖檔,免費進行閱覽。
貳、文物內容
今有關《嚴家淦總統文物》已進行細部整編的部分,依其內容特性,概可區分為文件、照片及器物等三類,分述如次:
一、文件
嚴家淦總統文件史料,經過數位化整編作業有14個副系列,至今已整編成 11,478件。依嚴家淦先生從政歷程及史料特性,分為「三十九年以前檔案」有3 件、「財政部長時期」有13件、「臺灣省政府主席時期」有495件、「行政院政 務委員時期」有3件、「再任財政部長時期」有778件、「行政院長時期」有2,036 件、「副總統時期」有2,122件、「總統時期」有638件、「卸任總統後」有3,144 件、「新聞剪輯」有334件、「記事本」有34冊、「言論集」有1,549件、「勳狀 證書」有159件、「綜合」有170件,合計114,78件及14個副系列。此外,另有屬 於私人性質文物,如聘書聘函、任命令派令、新聞剪輯、記事本、言論集、勳狀 證書及綜合等七類。
二、照片
照片整理係依嚴家淦先生從政歷程進行整理,分為6個副系列,其中行政院 長以前59筆,「行政院長時期」有258張、「第四任副總統時期」有1,830張、「第五任副總統時期」有1,196張、「第五任總統時期」有1,291張、「卸任總統後」 有281張、「其他」有51筆等7個副系列,總計4,966張。
三、器物
嚴家淦總統文物器物部分,共192件,可分為印章、勳獎、禮品,以及衣飾 及物品等四類。
蔣總統經國先生(1910-1988),本名建豐,浙江省奉化縣人。蘇聯「中國孫逸仙大學」畢業。
民國26年自蘇聯返國,27年1月,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28年6月擔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贛縣縣長,34年4月任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
民國34年8月,赴蘇俄參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後出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交涉接收東北主權。37年8月到上海擔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
民國38年國共戰事逆轉,受命進行中央銀行庫存黃金外匯移轉臺灣事宜。39年3月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實施政工改制,創辦政工幹部學校,並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主持最高情報與治安工作。
民國41年10月,籌劃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任團主任,教育並拔擢青年。43年,出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掌管國防政策與建軍規劃。45年,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妥善照顧榮民生活,並親率榮民弟兄,興建中部東西橫貫公路。
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不畏砲火深入戰地,多次視察與慰問金門軍民。53年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國防部副部長,54年1月升任國防部部長,58年就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61年6月,就任行政院院長,任內勵精圖治,先後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計畫」,帶動臺灣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安定繁榮,奠定日後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礎,並厲行「政治十項革新」,大舉拔擢臺籍青年才俊,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擴充臺灣地區增額民代名額,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經驗」。
民國67年5月及73年5月,先後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七任總統。任內在經濟方面,持續擴大十大建設的規模,加快臺灣經濟的成長步伐。內政方面,扎根基層,落實本土化,貫徹地方自治,培植臺籍菁英人才,致力基層建設,減少城鄉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政治革新方面,大力進行國會改造,推動政治民主化。76年7月,宣布臺灣地區解除戒嚴,隨後開放報禁、黨禁,奠定臺灣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兩岸關係方面,76年11月,開放民眾赴大陸地區探親,開啟兩岸關係新的里程碑。
民國77年1月13日病逝,享壽79歲。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國史館所藏蔣經國總統文物,全宗號為005,其中文件、圖書、照片、視聽材料,分別來自於1990年及1995年,是由陳立夫先生和總統府所移轉。陳立夫送交國史館的文物,是經國先生在1951年至1968年間寫給陳立夫的親筆信函,計27件。總統府所移轉的文物共有兩批,第一批隨蔣中正總統文物移轉,原來是附屬於蔣中正總統文物的一部分,包括文電、照片、家書及簽名章;第二批乃總統府正式辦理移轉的蔣經國文物,包括檔案文卷、談話記錄、言行剪輯、大事紀、講稿、題詞、函札、手稿、證狀、勳獎章、相冊、繪畫、書法、圖表、衣物、書籍、錄音帶、錄影帶、幻燈片等等。至於器物,來源較為複雜,說明詳後所列。
蔣經國總統文物,為蔣經國為國事奉獻一生的相關文卷史料。經由國史館進行分類,分為文件、圖書、照片、視聽及器物等5個系列。其中的文件、照片與器物全宗系列,至2017年3月,已完成細部整編、編目建檔及數位化作業者,合計20,541件。文件部份共計2,039卷,建置16,569 筆目錄資料,掃描199,436頁圖檔。照片部分編成77卷,建置3,857筆目錄資料,已完成數位化作業者有3,857件,掃描15,746張數位圖檔。至於器物共計201件,已整理拍攝者有170件,嗣後將陸續完成。
貳、文物內容
一、文件
檔案涵蓋年代為1924年至1990年,分為忠勤檔案、黨政軍文卷、接待賓客、行誼剪輯與大事紀、專著手札與講詞等5個副系列。
(一)忠勤檔案
計1,285件,包括:蔣經國、池孟彬、陳質平等出國訪問相關資料,張學良西安事變反省錄,蔣中正函電錄底、手令錄底與手札錄底,蔣中正、戴笠傳略,國防部總政治部任內文件,國光、新生、快刀、巨光、藍獅、野龍、桃園、神龍、U2偵照等專案計畫,陸軍訪問團訪越報告,駐外代表函件,敵後工作相關資料,蔣經國來往函電及留俄回憶錄,中共軍事、外交等情報資料,有關敵我及各國軍事資料分析與報告,海外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名冊,財政收支統計資料及中央銀行業務報告,國防會議簡史,呈報聯合國問題相關資料,政府各級機關與中國國民黨黨部組織調整等。
(二)黨政軍文卷
計6,804件,分為:政治建設、軍事建設、財經建設、大陸情勢與反攻、國際情勢與外交、國家安全與秩序、人才養成與訓練、其他等8個副副系列。
(三)接待賓客
計1,314件,分為:會談紀要、談話備忘錄、談話紀錄、談話資料、會客名簿、延見賓客、簽名簿等7個副副系列。
(四)行誼剪輯與大事紀
計980件,分為:蔣經國言行剪輯、蔣經國行事紀、其他等3個副副系列。
(五)專著手札與講詞
計6,112件,分為:專著類、手札類、講詞類、其他等4個副副系列。
二、照片
主要是由「蔣經國照片資料輯集」、「蔣方良照片資料輯集」、「蔣經國行誼選輯」、「就任第六任總統暨其他精選相片」及「蔣經國哀榮實錄」等部分構成。拍攝時間從1944到1988年,照片內容涵蓋延見及會晤國內外人士、主持典禮集會、參加慶典會議、款宴賓客、訪問考察、巡視校閱、參觀慰問、同僚合影、居家生活、喪禮慰問及其他等,除了蔣經國總統在官場的威嚴臉孔外,也可一窺其家庭生活中慈祥溫馨的一面。
依時期區分,可分為童年與留俄時期、中國大陸時期、初到臺灣時期、退輔會時期、國防部時期、行政院時期、第六任總統時期、第七任總統時期、其他等9個副副系列分類。
三、器物
第一批器物為總統府移轉蔣經國個人物品,而在1996年編目入藏,包含簽名章、青天白日勳章證書、各類隨身物件與文具;第二批係來自總統府第三局,以及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等機構,於2005至2009年與2016年間根據「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移轉本館典藏之各類紀念性質的蔣經國總統文物,以海內外覲見總統所致贈之禮品為大宗。本館所藏器物,概分為八類:簽名章、紙質文物、衣物類、隨身物件、文具、勳章與紀念章、各式紀念品、輪椅一具。
李總統登輝先生(1923-2020),臺北縣三芝鄉人。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民國61年6月,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並兼任農復會顧問。67年6月,出任臺北市長,先後推動多項重大建設,包括興建國民住宅、規劃臺北副都市中心及信義計畫、興建翡翠水庫和臺北市快速道路;遷徙市內工廠至郊區、更新臺北市下水道系統。70年11月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任內促進農業改革及城鄉平衡發展,並訓練八萬農戶為農業建設大軍,推動稻田轉作六年計畫,解決農業產銷問題。
民國73年,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
民國77年1月,蔣經國總統逝世,繼任為第七任總統。79年3月,經國民大會選舉為第八任總統,李元簇為副總統。85年3月舉行我國首次總統直接選舉,當選第九任總統,連戰為副總統。
於總統任內,大力推動民主改革。自民國79年開始積極推動憲政改革,先後完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國會全面改選,地方自治法制化,臺北、高雄兩直轄市長及臺灣省長直接民選,總統直接民選,精省等重大改革。
經濟內政方面,民國80年起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加速國家現代化。82年提出「振興經濟方案」、83年訂定「十二項建設計畫」。85年12月召開「國家發展會議」,就憲政體制、政黨政治、經濟發展、兩岸關係等議題,達成192項共識。
在外交事務上,積極推動務實外交政策,數度出訪邦交及非邦交國。民國82年9月起,多次向聯合國扣關,均因中共強力阻攔而失敗。83年1月,推動「南向政策」,與東南亞國家發展經貿關係與技術合作,84年6月訪問美國,為我國元首首次訪問美國。在參與國際組織上,80年11月間以「中華臺北」名義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81年9月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成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觀察員,84年1月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採認延續我國為觀察員之資格。而在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年,主張以「特殊國與國關係」定位兩岸的關係。
民國89年5月19日任期屆滿,109年7月30日病逝,享壽98歲。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李登輝總統文物史料,包括底片、照片、剪報、視聽資料和器物等。
底片是由總統府機要室於1990年移轉,數量約有34萬餘張,屬於副總統及總統任內活動留影。
照片係2000年及2002年,分由總統府及第九任卸任總統辦公室所移轉,共約9萬5千餘張,多為副總統及總統任內照片,少數係政務委員、臺北市長及臺灣省主席任內照片。本館曾利用這批資料,加上李總統拿出的家庭相簿,挑選出1,300餘張,配合文字敘述,於2005年出版《李登總統照片集》四冊。
剪報則是2002年由第九任卸任總統辦公室移轉,為1984至1992年間,副總統及總統任內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報導。
視聽資料係由行政院新聞局及第九任卸任總統辦公室分別移轉進館。此外,尚有2002年李登輝總統接受國史館口述訪問,執行「卸任元首口述訪問及文物整理專案計畫」所交下的李登輝先生及夫人口述訪談的錄音帶、數位錄影帶,以及由其他機關移轉或向媒體價購的影音資料,以及由前述錄音帶及錄影帶數位轉存的CD 與DVD,各類型視聽媒體總數約為1,500 多件。
器物部分則是於2004年1月20日「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公布施行前後,自1998年1月迄2016年2月,先後從總統府、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九任卸任總統辦公室等機關,分批移交禮品1,378件、物品10件、簽字章與名章21枚。然其中有5件送還李登輝先生,蓋因4件為總統夫人曾文惠女士之私人物品、1件為李登輝先生卸任後才收到之餽贈,綜計館藏李登輝總統文物器物類有1,404件。
參、文物內容
一、底片
均為李登輝先生於副總統及總統任內所攝,本批資料經由數位化整編作業,共編成196卷,建置9,615筆目錄資料,掃描35萬餘頁圖檔。按時間順序裝冊,可分為「副總統時期(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繼任第七任總統時期(1988年1月13日〜1990年5月19日」、「第八任總統時期(1990年5月20日〜1996年5月19日)」、「第九任總統時期(1996年5月20日〜2000年5月19日)」等四個層級。
以副總統時期為例,底片分為九類,包括延見及會晤、出席典禮集會、接待來訪外國正副元首、訪問及考察、巡視與校閱、參觀及遊覽、與友人及僚屬合影、居家生活、其他。
過去蔣中正、蔣經國總統主政時期,中華民國堅持「漢賊不兩立」政策,使得國家的外交空間日益侷促。李登輝在1988年1月繼蔣經國之後接任總統之職,直到2000年5月卸任,在其主政期間,適逢外在環境的變化,為爭取國家的自主空間,決定從過去的「零合政策」轉向「務實外交」,以低調但務實方式竭力「走出臺灣」,進入國際社會。
為了爭取、鞏固台灣的外交空間,突破中國刻意打壓的外交困境,在此長達12年的總統任期中,共出訪6次、拜訪15國,包括邦交國8、無邦交7,其中無邦交中的6國還是中國的邦交國,2次參加邦交國總統就職典禮(哥斯大黎加、南非)、1次國際會議,即巴拿馬運河會議,及獲邀回到康乃爾大學參加校友會。此類外交活動,均多所呈現在相片檔案中。
二、視聽資料
視聽資料之檔案涵蓋時間起自1988年1月13日李登輝先生繼任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至2000年5月19日第九任總統任期屆滿止,歷時13年。本批資料經由數位化整編作業,建置6,442筆目錄資料,數位轉檔成6,529個影音檔案。內容可區分為國內活動、國外活動、綜合專輯、其他等。
三、器物方面
入藏文物依其性質,大致分為十大類,包含勳獎與證書、刀槍與彈藥(毛利長矛1件)、飲食(青花瓷餐具組1件)、服飾(有黑色西裝組1件、老花眼鏡配件1件及其他的ANILE紅色長形皮夾1件)、住居類(有照明及家電及其他共5件)、貨幣與交通(包括通貨與郵票9件及其他2件,共11件)、教育與休閒娛樂、應用藝術、藝術、自然科學(有岩石與礦物共4件)。
陳總統水扁先生(1950-),臺南縣官田鄉人。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民國70年,當選臺北市議員,從此踏入政壇。76年加入民主進步黨。78年底當選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81年當選第二屆立法委員,任內參與推動廢除刑法第100條、軍政軍令一元化等立法工作。83年,當選臺北市升格直轄市後首屆民選市長。任內革新政府便民服務,加速捷運建設,推動城市外交。
民國89年3月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呂秀蓮為副總統。93年與呂秀蓮連任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
於總統任內,在內政方面,陸續完成基隆河整治工程,貫通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興建臺中清泉崗國際機場,開發中部科學園區,改善大高雄地區飲用水,興建高雄捷運系統。為強化金融服務業,於民國90年實施「一次金改」,93年實施「二次金改」。
在社會安全方面,為保障農漁民、婦女、勞工、老人等弱勢團體,先後完成兩性工作平等法、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就業保險法、國民年金法的立法。
在族群政策方面,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設立客家電視臺與原住民電視臺,研擬「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推動原住民族自治。
在外交事務上,積極爭取加入聯合國及參加「世界衛生組織」(WHO),均因中共阻撓而未能如願。惟民國91年1月,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
在兩岸關係方面,民國89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說,公開提出以中共不動武為前提的「四不一沒有」:「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91年主張「一邊一國」,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對岸亦於94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96年宣示「四要一沒有」:「臺灣要獨立、要正名、要新憲、要發展;臺灣沒有所謂左右的問題,只有統獨問題。」
民國97年5月19日任期屆滿。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國史館典藏之陳水扁總統文物,係於2000年8月起至2013年10月止,分批自總統府第二局及第三局、總統府機要室、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國安局、國防部電訊發展室、蒙藏委員會、海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空軍訓練基地指揮部、行政院新聞局、行政院海岸巡防署、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會、中科院、屏東縣政府、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等機關(構)移轉到館,先後共進行約百餘次的點收工作。
今本館典藏的《陳水扁總統文物》可區分為文件、照片、視聽資料、圖書,器物等五大類。其中,文件計有19件,照片計有近5千幀,視聽資料有新聞活動影帶、光碟、數位影音檔,計1,977件。另有圖書計有17件,而器物之內又有印章、勳獎及禮品等,合計有4,015件。
貳、文物內容
一、文件
在文件部分,有國外各界歡迎辭、決議文、新聞剪報、公函、新年賀卡及支持者宣言等書面文件不等。
二、照片
在《陳水扁總統文物》內照片為8年任期之各項活動留影,均為數位檔,主題涵蓋:主持各項典禮及集會、出席各式活動、接見各界人士、接待款宴賓客、視察訪視校閱、專訪與記者會、出國參訪與其他,共計八大類。
三、視聽資料
陳水扁總統文物視聽資料為其總統8年任期內各項活動之留影,其重要內容與照片相同,惟內容多以錄影帶、光碟及數位影音等數位載體進行儲存,數量甚多,活動類型更廣,計有1,977件。
四、器物
器物類係指陳水扁總統任職期間,所收受國內、外各界致贈之禮品及其使用及擁有之各類物件,分為印章、勳獎、禮品、衣飾及物品四大類,共計4,015件。
馬總統英九先生(1950-),祖籍湖南省衡山縣,香港出生,一歲多隨家人來臺定居迄今。獲臺大法律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民國70年學成歸國,先後擔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蔣經國總統英文秘書,參與解除戒嚴以及開放大陸探親幕僚工作。77年出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奉命設立「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並擔任執行秘書,推動制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及設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開展兩岸制度化交流。80年轉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特任副主任委員,並當選第二屆國民大會全國不分區代表,參與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制定工作。82年出任法務部長,推動肅貪、反毒、掃黑、查賄選及獄政改革,績效卓著。87年與91年兩次高票當選臺北市長,打造臺北成為「世界級首都」,多項國內外評比名列前茅。
97年3月22日以史上最高的765萬票(58.4%)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5月20日就任,促成臺灣二次政黨輪替。101年1月14日再以689萬票(51.6%)連任第十三任總統。
97年就任四個月即面臨全球金融海嘯,立即七次降息、全額保障銀行存款、推出5年5000億元擴大內需政策、發放消費券每人3600元等多項措施,安然度過金融風暴。99年經濟成長達10.63%,為23年來新高,排名世界第7。100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評比各國競爭力,臺灣名列史上最佳的全球第6名。在三年連續遭逢歐債危機與全球出口萎縮後,103年經濟成長仍達3.92%,是睽違16年後重登亞洲四小龍之首;105年,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評比,我國為46,783美元,排名全球第21,八年進步11名,超過英、法、加、丹、日、韓等國。
在內政上,精簡中央37部會為29部會;25縣市合併升格為6都16縣市。實施募兵制。完成兩稅合一扣抵減半,與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完成幼托合一。實施國民年金與勞保年金。推動二代健保,擴大社會救助,受惠民眾自26萬人增至70萬人。掃蕩黑心食品,油電費率市場化、發展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致力節能減碳。提前完成五楊高架公路與花東鐵路電氣化與瓶頸段雙軌化。發展觀光,104年臺灣境外訪客首次超過千萬人次,人數增加近三倍。積極推動農地活化與農村再生,休耕農地減半,農民收入增加。改革老農津貼,杜絕冒名弊端,節省大量經費。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99年與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100年與日本簽訂《臺日投資協議》;102年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訂《臺紐經濟合作協定》與《臺星經濟夥伴協定》。在兩岸關係上,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簽署23項協議。103年2月,雙方主管兩岸事務機關首長首次會晤,互稱官銜。104年11月7日,在尊嚴與對等原則下,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隔海分治66年後雙方領導人首次歷史性會談,進一步打造兩岸永續和平的基礎。
在對外關係上,推動「活路外交」,對外援助秉持「目的正當、過程合法、執行有效」原則,鞏固與22個邦交國邦誼,增強與無邦交國家實質關係。提升參與「亞太經濟合作」(APEC)的領袖代表層級至前副總統、加入《政府採購協定》(GPA)、參加分別睽違38年與42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年會,是1971年離開聯合國後最大外交突破。105年3月,予我免簽、落地簽國家(地區)自李、陳前總統時代之54個增至164個。我國護照好用程度,全球排名第25。完成《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五項國際人權與反貪公約的批准與內國法化工作。
務實處理對外爭端,確保國家最高利益。對於釣魚臺列嶼主權爭議,101年8月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堅持「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合作互惠、共同開發」原則。102年4月,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解決兩國40年漁業糾紛。104年5月再提出「南海和平倡議」,11月與菲律賓簽訂《臺菲有關促進漁業事務執法合作協定》,亦解決兩國40年漁業糾紛。105年1月28日,登臨南沙太平島,提出「南海和平倡議」路徑圖,重申主權並確認太平島法律地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上的「島嶼」而非「岩礁」,並承諾將太平島打造為和平、低碳、生態、科研之島,以促進區域和平與合作。
民國105年5月19日任期屆滿。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國史館典藏之馬英九總統文物,係於2008年8月起至2017年3月止,分批自總統府、行政院新聞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等機關移轉至館,先後共進行四十餘次點收工作。
馬英九總統文物可區分為文件、照片、視聽資料、器物等4大類,其中文件包括總統令及演講稿4,895件,以及總統府全球資訊網站資料與新聞稿電子資料176,185個檔案;數位照片有261,276張;視聽資料包括新聞活動影帶471捲、光碟13張、數位影音檔2千餘則;器物有禮品、名章等6,044件。
在數位化方面,馬英九總統文物之照片及視聽資料均為數位資料,不需再進行數位化;文件部分雖為紙本,但狀況良好,目前尚未規劃數位化之期程。在編目方面,目前已開始進行數位照片之細部編目工作。
貳、文物內容
一、文件
馬英九總統文物之文件類包括總統令、講稿及網站資料,其中講稿主要為中英文致詞稿與談話稿,依時期可區分為第十二任總統時期及第十三任總統時期;依主題則可區分為主持典禮集會、出席各式活動、接見各界人士、接待款宴賓客、視察訪視校閱、專訪與記者會、兩岸關係談話及其他等8類;網站資料為2008年5月20日至2016年5月19日間馬英九總統任內總統府全球資訊網站資料,及1993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9日總統府新聞稿。
二、照片
馬英九總統文物照片為其八年任期內各項活動之留影,均為數位檔,共計261,276張,依任期分為第十二任總統時期及第十三任總統時期,依主題分為主持典禮集會、出席各式活動、接見各界人士、接待款宴賓客、視察訪視校閱、專訪與記者會、兩岸關係活動、出國參訪與其他九大類。
三、視聽資料
馬英九總統文物視聽資料為馬英九總統八年任期內各項活動之留影,其重要內容與照片相同,惟以錄影帶、光碟及數位影音等載體呈現,故本文不予贅述。
四、器物
器物類係指總統副總統任職期間,國內外各界致贈之禮品及其使用、擁有之物件,分為印章、勳獎、禮品、衣飾及物品四大類,共計6,044件。
1956年出生於臺北市的蔡英文,家族來自於屏東縣枋山鄉。蔡英文在父母親所經營的汽車修理廠長大,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專業、靈活、堅韌、打拚的中小企業精神,在她身上展露無遺。
蔡英文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1978),旋即赴美、英就讀,先後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學位(1980)、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學博士學位(1984),專長為國際貿易法與競爭法等。
留學歸國後,先後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及教授(1984-1990)、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1991-1993)、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1993-2000)。
蔡英文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參與臺灣對外的經貿談判,尤其是從1990年到2002年臺灣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WTO)過程中,蔡英文擔任談判顧問(1992-2000),在第一線參與關鍵談判,見證臺灣經濟蛻變的歷史里程碑。在1990年代,蔡英文也經常性地參與APEC會議,並曾擔任貿易及投資委員會服務業小組的主席。
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兩岸關係歷經數次波動。蔡英文前後擔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1994-1998)、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1999-200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2000-2004),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蔡英文於2004年加入民主進步黨後,接受黨內提名為不分區立法委員(2004-2006),爾後更被延攬擔任行政院副院長(2006-2007)。民主進步黨下野後,蔡英文在2008年當選第12屆民進黨主席(2008-2010),成為臺灣第一位女性的主要政黨領袖,於2010年成功連任(2010-2012),並在2014年回任民進黨主席(2014-2018)。
2012年首次代表民進黨參選第13任總統選舉,成為臺灣首位的女性總統候選人。2016年第二次代表民進黨參選第14任總統選舉,順利當選,成為臺灣歷史上首位女性國家元首,也是亞洲首位非出身政治世家的女性總統。2020年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第15任總統選舉,以史上最高之817萬餘票當選連任;5月宣誓就任第15任總統,並兼任民進黨主席。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賴清德先生1959年出生於新北萬里礦工家庭,成長背景和醫師實證邏輯訓練,造就其善於體察基層民意且精準尋找解方的獨特施政風格,深獲民眾信賴。
賴清德先生先後畢業於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並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他也是臺灣少見兼具第三醫學復健、第二醫學醫療和第一醫學公共衛生專長的醫師。
1994年,賴清德先生時任成大醫院總醫師,臺灣正進行第一次省長民選,他擔任民主進步黨籍省長候選人陳定南的臺南醫師後援會會長,開始投入公共事務。
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之際,追隨民主前輩的腳步,棄醫從政,在臺南市以第一高票當選國大代表,承擔起廢除國大代表的歷史任務。
1998年,當選臺南市立法委員,發揮專長,深耕衛環社福委員會,同時在地方累積超過十萬份的「服務病歷」,專業問政與紮實服務並重,獲市民肯定,連任四屆立委(1999-2010)。
立委任內,獲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問政表現第一名」,擔任民進黨團幹事長,展現領導和協調長才,也率團前往日本、美國進行國會外交。除了擔任立法院跨黨派厚生會會長,也加入「推動臺灣加入WHO遊說團」,共7度出訪,包括韓國、日本、美國及歐盟等22個國家。2004年獲選為美國國務院「全球領袖菁英計畫」訪問學者。
2010年,當選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的第一任市長,清廉勤政和高效率施政形象,締造出為人稱道的「臺南新政」。2014年,競選連任時,不僅獲得臺南選舉史上最高得票率72.9%,更創下臺灣解嚴後縣市首長選舉的最高得票率紀錄。
市長任內(2010-2017),亦積極推動城市外交,密切和日本政府、國會、和民間維持交流,推動締結姊妹市,在文化、觀光、體育、農業及救災上展現良好成效。 2014年,訪問美國華府,與國務院及國安會負責亞太事務官員進行專題會談,也在著名智庫「史汀生中心」和「2049計畫研究所」發表英文專題演說,以民進黨英文縮寫DPP,闡述臺灣在民主(Democracy)、和平(Peace)與繁榮(Prosperity)三個面向的成就。2016年,應以色列政府邀請參加「全球市長會議」,是當年唯一來自亞洲城市的市長。2017年,再度訪問華府,與華府著名智庫的專家針對印太情勢、美中關係以及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的國際經貿建制,進行深入討論。
2017年,臨危受命承擔責任,北上接任行政院長(2017-2019),籌組「做實事」的內閣,擘劃「文化臺灣、綠能矽島、智慧國家、公義社會、幸福家園」五大施政目標,而任內立定的「安居樂業、生生不息、均衡臺灣」三大願景,成果已一一呈現。
2019年5月,前往日本國會眾議員會館以「臺日令和新關係」為題發表演講,與跨黨派數十名國會議員及秘書舉行會談,強調在新的國際情勢下,臺、日在印太戰略下合作的必要性。
2019年11月,時值香港反送中運動,臺灣身處亞洲民主陣營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民主體制遭受空前威脅,接受蔡英文總統之邀,搭檔參選第15任正副總統選舉,站在鞏固臺灣民主體制的前線,走遍全國各地輔選,守護臺灣民主,協助蔡英文總統高票連任、民主進步黨國會過半,「英德配」贏得歷史性的817萬票。
2020 年2月受邀出席華府第68屆國家祈禱早餐會,是美國與我國斷交41年來,出席層級最高人士,開啟雙方外交新頁;2020年5月,宣誓就任第15任副總統。
2023年1月,兼任民進黨主席。同年代表民進黨參選第16任總統選舉,2024年1月順利當選,是臺灣1996年總統民選以來,第一位打破8年政黨輪替慣例、且具有醫師專業及以副總統身分參與競選成功的總統;5月宣誓就任第16任總統。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第2至3任副總統,民國43年05月20日至54年03月05日。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2003年12月3日,國史館與陳履安先生就《石叟叢書》及相關文物移轉事宜達成共識。2004年5月3日,雙方簽訂編印《石叟叢書》等相關事宜備忘錄,此後,國史館積極進行陳誠副總統文物點收工作,先後進行18次,共動員了82人次進行清點,至2005年3月9日完成所有文物的點交手續;並於3月5日,陳誠副總統逝世40周年,舉行「陳副總統辭修先生文物捐贈暨《石叟叢書》線上啟用發表會」,會上,陳履安先生代表家屬正式捐贈陳誠副總統文物予國史館,成為2004年1月20日「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來,首批進入國史館典藏的總統副總統文物。
陳誠副總統文物區分為3大類,一為包括《石叟叢書》及「石叟資料室」所蒐藏的相關文件史料約7千7百餘冊(件),二為照片1萬7千6百餘張,三為包括軍服、刀槍、印信、勳章等器物共約4百餘件。
本全宗史料已全部完成初步整理,計:文件1,980卷、照片及底片353卷、圖書3804冊、視聽70件、器物492件。其中文件檔案已完成細部整編,共建置21599筆目錄資料,掃描25萬4千餘頁影像圖檔。
貳、文物內容
文件檔案年代起自1897年至1989年,分為石叟叢書、書函、專著與講詞、行誼、政務、外交與國際事務、軍事國防、臺灣省政府、湖北省政府、國民黨黨務、邊政資料等11個副系列分類。
一、石叟叢書
分為總目、文電、言論、專著、計畫、傳記、語錄、雜著、附存、續編等10個副副系列分類。
二、書函
分為家書、函電與函件、手稿等3個副副系列分類。
三、專著與講詞
分為講詞言論訓詞政論、專著、其他等3個副副系列分類。
四、行誼
分為傳略、大事記與日誌、行誼剪輯、陳誠追思剪輯、譚祥追思剪輯、其他等6個副副系列分類。
五、政務
分為行政院、行政院設計委員會、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東北行轅、其他等7個副副系列分類。
六、外交與國際事務
分為外交事務、國際參考資料、國際輿論、其他等4個副副系列分類。
七、軍事國防
分為對日作戰、剿匪戡亂、軍事訓練、整軍建軍、軍事政策與制度、參考資料與研究調查、其他等7個副副系列分類。
八、臺灣省政府
分為工作報告、會議與紀錄、法規與政策、臺灣省政紀要、土地改革、八七水災、石門水庫、其他等8個副副系列分類。
九、湖北省政府
分為工作報告、會議與紀錄、法規與政策、省政資料、教育文化、其他等6個副副系列分類。
十、國民黨黨務
分為工作報告、會議紀錄、其他等3個副副系列分類。
十一、邊政資料
分為總類、蒙藏、東北(偽滿)、其他等4個副副系列分類。
第6任副總統,民國67年05月20日至73年05月19日。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謝東閔副總統文物包括文件、照片、器物、視聽4大類,主要來源係家屬捐贈。2005年3月26日先生逝世4週年,實踐大學47周年校慶舉辦「謝副總統東閔追思暨新書發表會」,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與家屬代表謝孟雄校長於會上簽立「謝東閔副總統文物捐贈契約書」,完成文物捐贈程序,正式移交國史館典藏。
本全宗史料已全部完成初步整理,分為文件、照片、器物三類,視聽資料目前僅有DVD光碟1片「布衣歸返——謝東閔」。文件類有214餘卷(內含自本館個人及其他全宗移入整併);照片編為219卷,建置9,659筆目錄資料,掃描21,912張影像;器物類有86件。
貳、文物內容
一、 文件檔案
現有214卷,以公職生涯階段,分為五大類:臺灣省政府主席、副總統、卸任副總統、證書及個人文件、文集與剪報。
二、照片檔案
照片檔案已完成細部整編,目錄9,659筆。經內涵分析後,分為「主題」和「時期」二個副系列。「主題」項下再分為居家生活、巡遊、參觀、典禮集會、接待外賓、出訪日本及勳獎等7個副副系列;「時期」項下則再分出早期、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議會、臺灣省政府主席、副總統、總統府資政、追思及其他等8個副副系列。整體而言,照片檔案,涵蓋早年時期至逝世追思,但分布年代主要集中於1970至1980年代前半。部分文件及照片檔案,可見於2004年國史館出版之《謝東閔先生全集》第一至第三輯。
三、器物
數量為86件,除一件螺鈿長方漆盒為國立故宮博物院移交外,其餘為家屬捐贈,分為勳獎與證書、服飾、教育與休閒娛樂(含健康及醫療)、應用藝術四大類。
第8任副總統,民國79年05月20日至85年05月19日。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國史館現藏之李元簇副總統檔案史料分為底片及器物,底片部分為2003年6月25日由總統府機要室移入12卷,器物部分係於2006年2月24日移轉,其經過為:第八任卸任副總統辦公室依據2004年1月20日公布施行之《總統副總統管理條例》,於2006年2月移轉李元簇副總統文物16項予國史館,內容為李元簇出訪外交行程獲頒之勳獎與受贈之工藝品等,皆具有歷史、文化與藝術等方面之典藏價值。
貳、文物內容
國史館現藏之李元簇副總統史料文物可分為底片及器物兩類,茲分述如下:
一、底片
國史館典藏之李元簇副總統底片共12卷,624件,目前尚未數位化,內容涵蓋了李元簇擔任副總統時期的公開拜會活動及家庭生活留影,類別包含:接待各國元首、接見及拜訪國內外政要與團體、出席贈勳及簽署聯合公報、出國訪問、參加典禮、巡視與參觀旅遊、與友人及僚屬合影及居家生活。
二、器物
本館典藏之李元簇副總統器物類文物共16件,包括勳獎及證書、市鑰及縣鑰、器物、繪畫及木雕四類。
第9任副總統,民國85年05月20日至89年05月19日。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目前本館典藏有關連戰副總統的史料文物計有兩種,一為屬於史料的連戰先生活動底片輯,二為屬於器物之勳章。
2003年6月25日,總統府機要室將連戰副總統參與各種活動的底片轉移給本館。經整理後名為「連戰先生活動底片輯」,共計82卷3,236筆,已細部整編者為3,154筆。
2007年7月20日,國史館在第九任卸任副總統辦公室會議室辦理移轉副總統連戰文物。目前國史館典藏連戰副總統器物類文物有勳章5件。
貳、文物內容
一、連戰先生活動底片輯
館藏連戰先生活動底片輯,全宗系列中,已細部整編部分為3,154筆,共分五個時期:(一)1996年5月至1997年9月,共77筆。(二)1997年9月至1997年12月,共212筆。(三)1998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1215筆。(四)1999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1,542筆。(五) 2000年1月至2000年5月,共108筆。
這五個時期的活動照片底片內容,較重要者,為接見、拜會或宴請來華外賓、率團出國訪問。其他為參加或主持各種官方及民間會議、會議致詞、視察各單位、主持開幕及落成典禮、接受專訪、拜訪或宴請官方及民間人士、參訪各公司或大學、接見官方及民間機構代表、參加競選活動、參加民間各項活動,如廟會祈福、校慶、頒獎、酒會、茶會、紀念大會、餐敘等。
二、文物(勳章):
涵蓋哥倫比亞共和國、宏都拉斯共和國、尼加拉瓜共和國、多明尼加共和友
邦元首贈勳,與總統府贈勳。
第10至11任副總統,民國89年05月20日至97年05月19日。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國史館典藏之呂秀蓮副總統文物,係於2004年12月起至2013年12月止,分批自總統府公共事務室、總統府機要室、總統府第三局、行政院新聞局、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軍司令部、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等機關移轉至館,先後共進行二十餘次點收工作。另應本館展覽需要,請呂副總統捐贈包括宣誓就職副總統所穿著之套裝呂秀蓮共12件器物。副總統文物可區分為文件、照片、視聽資料、器物等4大類。
貳、文物內容
一、文件部分包括證書、信函、賀卡、決議文、表揚狀、歡迎詞等資料
二、照片:
為八年任期內各項活動之留影,底片部分藏有呂秀蓮副總統活動輯(2000年5月至2003年7月),數位相片則有呂秀蓮副總統數位照片(2003年7月至2008年5月)等。其中2003年7-12月之呂秀蓮副總統數位照片已整編至件,主要內容包含:授獎、出國參訪、接待與款待外賓、出席記者會、接受專訪、演講、座談、視察與參訪、至各地參觀、參與各項活動。
三、視聽資料:
為呂秀蓮副總統八年任期內各項活動之留影,多由總統府公共事務室移來,其中已數位轉存112DVD者有:自2013年4月至2018年5月之呂秀蓮副總統活動錄影專輯,以及「民主太平洋大會」資料帶、民主太平洋聯盟成立大會(臺北圓山飯店)等。錄影帶內容皆轉存自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影帶,由Betacam錄影帶轉錄,其內容與上述DVD相同,故不予贅述。此外,尚收有呂秀蓮副總統於2000年柔性外交期間獲贈馬林巴木琴演奏專輯Musica de Marimba兩卷。
四、器物
器物類係指總統副總統任職期間,國內外各界致贈之禮品及其使用、擁有之物件,包括印章、勳獎、禮品、衣飾及物品等,可再細分為勳獎與證書、服飾、家具、體育用品、應用藝術(含陶瓷、玻璃、金工、織品、木竹、玉石、皮革與毛皮)、藝術(水彩、雕塑、油畫、版畫、水墨)等六大類,共368件。
第12任副總統,民國97年05月20日至101年05月19日。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蕭萬長副總統文物包括數位照片、視聽及器物3大類:數位照片係總統府機要室於2012年移轉,共計光碟24片含3萬8千餘張影像圖檔;視聽資料係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於2009至2014年分次移轉,包括副總統活動新聞活動影帶計Betacam IMX影帶151卷、拷貝用外接式硬碟1件,以及副總統活動輯要計DVD 光碟5片、VCD 光碟1片;器物係總統府第三局於2012年移轉55件、2013年移轉214件,另有總統府機要室移轉名章1枚。2014年應本館展覽需要,蕭前副總統捐贈其宣誓就任第12任副總統時穿著之西裝1套。本全宗史料已完成初步整理,數位照片共編為24卷,視聽資料共編為158卷,器物類共271件。
貳、文物內容
一、數位照片
為第12任副總統任內所攝,檔案涵蓋時間起自2008年5月20日至2012年5月19日為止。所收入24卷內容依工作性質與行程類別,可區分為經貿事務、外交及兩岸事務、出訪友邦、人權事務、民生及教育事務、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媒體專訪、居家生活等主題,顯見其經貿與外交特長,以及對人權、民生、教育等事務的關注。
二、視聽資料
為第12任副總統任內所攝,檔案涵蓋時間起自2008年5月20日至2012年5月19日為止。所收入158卷新聞活動影帶及活動輯要,內容可區分為總統府府內活動、國內活動、國外活動。
三、器物
器物來源為副總統任內國內外各界呈贈文物,包括甘比亞總統賈梅致贈科拉琴及非洲野生動物染織品、海地總統蒲雷華(Rene Preval)致贈油畫《雲海上的風景》、吉里巴斯總統湯安諾(Anote Tong)致贈魚筌、馬紹爾群島總統湯敏彥(Litokwa Tomeing)致贈草編藝品、帛琉共和國副總統兼財政部長馬瑞爾(Kerai Mariur)致贈鋤頭、日本山梨縣知事橫內正明致贈壓花掛飾、菲律賓馬卡迪市市長畢乃(Jejomar C. Binay)致贈百雅尼漢(Bayanihan)民族舞蹈團紀念牌、挪威進步黨主席顏妽致贈錫缽、回教朝覲代表團團長朱雲清致贈短刀、「蕭萬長印」芙蓉石名章等。
第13任副總統,民國101年05月20日至105年05月19日。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壹、文物移轉及整理
國史館典藏之吳敦義副總統文物,係自2012年開始,分批自總統府移轉入館,先後共進行8次點收工作。
吳敦義副總統文物可區分為數位文件、數位照片、視聽資料、器物等4大類,其中數位文件為網站資料,即「總統府全球資訊網」馬英九總統任內網站資料之一部分;數位照片有45,295張;視聽資料有數位影音檔1,415則;器物有禮品、名章等444件。
在數位化方面,吳敦義副總統文物之文件、照片與視聽資料均為數位檔案,不需再進行數位化工作。在編目方面,目前尚未進行細部編目工作。
貳、文物內容
一、文件
文件部分為網站資料,為吳敦義副總統於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任期中見諸於「總統府全球資訊網」之活動紀錄,其重要內容如次。
1.出訪專輯:包括率團訪問多明尼加、貝里斯以及赴教廷出席故教宗若望廿三世及若望保祿二世封聖大典等2次出訪紀實。
2.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相關訊息。
3.個人相關資料:包括傳略、大事年表、特寫等。
二、照片
吳敦義副總統文物照片為其四年任期內各項活動之留影,均為數位檔,主題包含:主持典禮集會、出席各式活動、接見各界人士、接待款宴賓客、視察訪視校閱、專訪與記者會、兩岸關係活動、出國參訪、其他。
三、視聽資料
吳敦義副總統文物視聽資料為其四年任期內各項活動之留影,其重要內容與照片相同,惟以錄影帶、光碟及數位影音等載體呈現,故本文不予贅述。
四、器物
器物類包括印章、勳獎、禮品、衣飾及物品,可再細分為勳獎與證書、刀槍與彈藥、飲食、服飾、住居用品、貨幣與交通、教育娛樂與休閒、應用藝術、藝術共9類,共計444件。
蕭美琴1971年出生於日本神戶,父親蕭清芬是臺南人,曾任臺南神學院院長,母親邱碧玉是美國人,也是音樂老師。融合臺灣本土,以及美、日多元的成長背景,讓她成為家族的溝通橋梁,也為她日後在國際、外交領域堅韌、靈活、專業的「戰貓精神」奠定根基。
蕭美琴畢業於臺南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小學、臺南市後甲國民中學。國中畢業後隨家庭移居美國。高中畢業後就讀歐柏林學院,於1993年取得東亞研究學士學位,之後並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專長為國際關係。
碩士畢業後,先後於1995年擔任民主進步黨駐美代表處活動執行長,1996年擔任國際事務部副主任,1997年升任主任至2006年,並於2000年進入總統府擔任顧問、總統英文秘書及翻譯。
2001年開始,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中央民意代表,並曾擔任第5、6、8、9共四屆立法委員,任內推動花蓮交通建設與農業、性別平權,亦關注外交與人權議題,在外交領域的耕耘及專業,也深獲國內機構與國際組織信任;先後擔任過臺灣民主基金會董事(2003-2020)、亞洲自由民主聯盟(CALD)秘書長(2004-2005)、主席(2018-2020)、以及國際自由聯盟(LI)副主席(2005-2012)等職。
2020年擔任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並於同年7月赴美就任中華民國駐美代表,在全球疫情影響下,仍締造亮眼外交成績,國際媒體評為「華府最有影響力大使之一」;至2023年返臺參與第16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並當選為中華民國第16任副總統。
資料來源: 總統府網站
歷史上的此刻
在冷戰高峰期,美國尼克森副總統(Richard Milhous Nixon)赴反共盟國中華民國鞏固邦誼。儘管當時兩岸情勢緊張,但蔣中正總統與他把酒言歡,呈現兩國間的友好氣氛。總統動態翦影
憲法規定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任。蔣中正總統於1975年4月5日逝世,副總統嚴家淦於隔日依法繼任,確保國家能穩定發展。收錄資料統計
-
檔案文件30197
-
照底片9811
-
視聽191
-
全集文章3343
-
大事長編9388
-
日記類鈔1453
-
手札1832
-
圖書15